投稿
问答
报告精读 | 输血服务蓝皮书:中国输血行业发展报告(2017)

242323 0 0

2018-04-20

2017年11月23日,由《输血服务蓝皮书》编委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的《输血服务蓝皮书:中国输血行业发展报告(2017)》新书发布会在上海举办。
  2017年11月23日,由《输血服务蓝皮书》编委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的《输血服务蓝皮书:中国输血行业发展报告(2017)》新书发布会在上海举办。

  “输血服务蓝皮书”是业内专家以个人名义写给业内人看的书,也是业内人的观点和思路得以传播和影响业外人的一个重要渠道。

  血液是一种特殊的公共资源。世界各国都将血液管理工作纳入国家层面进行管理和规划。目前,由于血液的稀缺和不可替代,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保覆盖范围的扩大、“二孩”政策导致的高龄产妇增加,以及肿瘤发病率的升高等,季节性的血液短缺和长期性的血液供应“紧平衡”在国内外的许多地区频繁出现,采供血行业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经常性的误解。

  输血医学是一门跨多种专业/行业的交叉学科,涉及的内容广泛、复杂,社会关注度高。《输血服务蓝皮书:中国输血行业发展报告(2017)》是继2016年12月出版的我国第一部《输血服务蓝皮书:中国输血行业发展报告(2016)》的续篇,由八十三位输血行业专家和学者参与撰写,从学术视角系统分析总结了近年来我国输血行业的现状、特点、问题及趋势。全书共分八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总报告,对我国采供血行业舆情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探索研究舆情的爆发源头、形成规律和发展演变动力,引导舆情健康发展,重塑血液管理相关主体的正面形象,监测、预警和及时干预血液安全突发事件,为指导各血站做好无偿献血服务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依据。

  第二部分专题研究报告,分别从我国的临床输血现状,输血医学学历教育、科学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输血伦理的研究与实践、我国稀有血型的筛查与应用等五个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与讨论。

  第三部分省级采供血报告,选取了天津市、重庆市、黑龙江省、山东省、江苏省、陕西省、云南省七个省级血液中心,针对本省2016年采供血状况进行了分析;

  第四部分地市级采供血报告,选取了深圳、绵阳、宁波、绥化、秦皇岛、洛阳六个地市血站,就2016年度的采供血情况进行了论述。

  第五部分省级临床输血报告分别对河南、吉林、江苏、山东四个省的临床输血现状进行了分析;

  第六部分典型案例,选取了四个典型的案例,包括浙江血站建设与规划、南宁互助献血、长三角HIV确认阳性献血者联合屏蔽、上海莱士公司打造的智慧浆站建设等内容;

  第七部分中国输血人物志,介绍了我国输血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易见龙先生。

  第八部分中国采供血行业大事记,总结了2016年度的大事,对《中国输血行业发展报告(2016)》的大事记部分进行了补充。


  近年采供血行业网络舆情频现,为我国无偿献血事业带来负面影响

  近年来我国采供血行业网络舆情频繁出现,如“2014年浙江浦江新政:家长献血,子女中考加分”“2014年网传红会卖血获利数十亿元”“2015年福建女童因输血传染艾滋事件”“2015年深圳市中心血站薪酬事件”,等等,都引发了强烈的网络舆情,严重影响了献血者的献血热情和积极性,给无偿献血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甚至出现了信任危机。

  为了探索研究我国采供血行业网络舆情的爆发源头、形成规律和发展演变动力,引导舆情健康发展,重塑血液管理相关主体形象,监测、预警和及时干预血液安全突发事件,指导各血站做好无偿献血服务工作,课题组设置了血液供应、血液安全和献血政策三个方面的网络舆情搜索关键词,采用艾普思舆情软件,全网信息采集2015年1月1日到2016年6月30日的全国采供血行业网络舆情信息。信息采集范围包括新闻、微博、微信、论坛、博客、视频、App、电子报刊、网页、知道等主流媒介,分别从舆情总览、领域分布和重点舆情事件三方面进行分析。

  蓝皮书在监测周期内共采集信息超过182万条,经机器清洗过滤出相关舆情信息约37万条,经机器文本分析归类涉及血液安全、血液供应以及献血政策三个领域的舆情信息约15万条,经人工研判与上述三个领域密切相关的舆情信息约7万条。

  全国各省份负面舆情占比平均值为23%,其中广东、江苏和北京等省市负面占比高于全国平均值。广东省负面信息中涉及“血荒、缺血”的信息累计665条,关于“深圳血液中心‘高薪’风波”的相关信息累计351条。江苏省负面信息中涉及“血荒、缺血”的信息累计746条,“血贩子组织非法卖血”的相关信息累计501条。北京负面信息中关于“血头利用互助献血牟利”的信息累计699条,涉及“血荒、缺血”的信息累计773条。福建省负面信息集中在“5岁女童输血感染艾滋”,信息累计达1425条。河南省负面信息中“献血车被城管拖车”的信息累计171条,关于“血荒、缺血”的信息累计463条。

  “输血安全”“献血安全”成为血液安全领域舆情重点

  在血液安全领域中,“输血安全”以及“献血安全”相关信息较多。“输血安全”舆情累计4190条,其中2015年传播3515条,2016年上半年传播675条。“献血安全”舆情累计3477条,其中2015年传播2659条,2016年上半年传播818条。

  2015年1月,“福建5岁女童输血感染艾滋病事件”衍生出对“窗口期”血液的讨论,“窗口期”是人类所有输血治疗依靠现有的检验手段无法规避的风险,但如何救济这些因“窗口期”感染艾滋等病毒的人群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且尚未有明确的政策对这些人群进行补偿。

  艾滋病、乙肝、丙肝等传染病都有“窗口期”,输血者输入这些“窗口期”血液导致病毒感染。“输血感染艾滋”的相关信息累计3235条,其中2015年2998条,2016年上半年237条;“输血感染乙肝”的相关信息累计805条,其中2015年704条,2016年上半年101条;“输血感染丙肝”的相关信息累计856条,其中2015年738条,2016年上半年118条。

  我国亟待建立国家血液管理信息平台,加强输血管理信息化建设

  通过大数据统计结果,分类建立临床用血指标(包括单病种),经统计分析建立动态长效评价机制,从科学发展、质量并重、公平可及、安全有效的角度进行分类考评。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建立了一系列院际和科室及医生评价的指标,如输血量的统计比较、平均每次输血数量、输血前检测指标的平均值、输血前的相关检测比例、不同输血指标的用血数量比例、不同输血量的患者比例、血液成分输注不合理输血的百分比、手术台均用血量、单病种用血量、输血患者比例、输血患者人均用血量。通过对全国部分单病种临床用血情况进行调研和检查,确定用血相关性较大的疾病种类和编码,完善临床用血统计数据上报工作,建立单病种用血的评价指标,逐步开展全国各专业主要单病种用血评价工作。

  我国输血行业高学历人才严重缺乏

  输血技术专业资格考试从2009年11月起正式纳入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范畴,并在2010年5月进行了第1次考试。输血技术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少,学历以大专和本科为主(共占82.51%),本科以下学历考生仍占了50%(54.79%)以上,硕士和博士共占不到4%(3.19%)。经本次考试获得专业资格的考生仅为488人,通过率26.47%(448/1692),相比医师资格的考试通过率低很多,可能是参加考试的人员的教育水平较低造成的。

  我国输血行业的主力军仍然为检验专业的本科和专科,高学历人才严重缺乏,尤其是具有系统临床医学的输血医学专业教育背景的人才严重匮乏。为了推进输血行业人才建设和输血医学学科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几所医学高等院校已开始招收和培养输血医学本科专业人才,如大连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蚌埠医学院、成都医学院等。我国教育部迄今未设立输血医学学科专业代码,所以只能以“输血医学方向”之名寄身在临床医学、检验医学或其他专业门下。

  将输血医师的培养作为输血医学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国内仅有南方医科大学一例。2008年在国内首设临床医学(输血)“4+1”5年制本科(4年理论,1年实习),创立了立足临床、强化技能、突出实践、展望未来的复合型输血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以临床医学课程为核心,强化输血专业技能培训,执行临床融合输血的实习计划,瞄准行业发展未来,以培养输血医师后备人才培养目标,成为国内唯一以临床医学专业招输血方向的高校,形成了一套以四个模块为基础、分三个阶段、培养三种核心技能的输血专业特色培养方案和实践教学体系。2013年国内实现自主设置输血医学博士学位点,推动了国家标准委增设“输血医学”二级学科。在其他以医学检验为基础的“输血”专业发展遇到困难时,南方医科大学输血医学专业发展快速,培养的复合型人才受到输血行业欢迎和社会关注,对我国输血行业专业人才需求提供了有力支持。首届输血毕业生就业率100%,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89.74%(35/39),同比高于学校(88.4%)和全国(68.52%)水平。三届毕业生(含考取临床相关专业研究生)平均就业率达到96%以上,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91.84%。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输血研究所是国内首个开展输血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单位。虽然目前我国已有4个单位开展输血医学研究生教育,但迄今仍处于起步阶段,仅有一个高校有2届硕士和1届博士全日制毕业生并获得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仍存在人才需求目标不明确、正规化培养模式欠缺、导师队伍数量和质量都有待提高等问题。因此,我们需要继续实践并不断强化导师队伍建设,拓宽研究生教学渠道,探索适合我国输血医学发展的正规化培训模式,坚持学科建设与研究生个性培养相统一,为输血医学高层次人才培养做出努力。

  江苏全省应急联动,血液应急保障执行有力;血液信息联网,信息化建设加速推进

  2016年,为配合浙江省血液中心在G20峰会期间血液应急保障,根据国家卫计委的统一要求,江苏省血液中心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措施,多采血、多储血,与上海、浙江共同举行省际应急血液保障联动演练,并提供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100U;阜宁、射阳县部分地区遭遇强冰雹和龙卷风双重灾害,造成众多人员伤亡,全省采供血机构第一时间启动血液应急保障机制,上下齐心,全省联动,全力以赴做好救治伤员的血液保障工作,受到各方好评。

  近年来,全省各地逐渐形成市民自愿无偿献血为基础,社会团体和五支献血者队伍为补充的应急血液供应保障机制。在突发自然灾害、重大活动卫生保障工作中,确保应急事件临床急救用血的需求和安全,充分显示出江苏省血液应急保障能力在不断提升。

  蓝皮书指出,江苏省采供血机构重视信息系统建设,在硬件环境升级的基础上,加强系统运行维护工作,不断完善系统运维制度、操作规程、应急预案等,积极做好全省血液信息系统联网及“四个平台”维护工作。

  “四个信息平台”包括全省异地用血联网报销平台、全省血液行政信息管理平台、全省献血者屏蔽管理平台、全省血液调剂管理平台。2015年全省联网后,实现全省采供血机构信息实时共享;为献血者提供全省异地用血报销服务;建立全省屏蔽献血数据库、检测不合格献血者数据库,实现屏蔽献血人群的统一控制;实现全省血液库存实时查询和及时调剂,解决各地血液偏型、库存优化问题。

  2016年,江苏各地采供血机构通过省卫生计生委智慧健康主干网络,启动了与医院输血科联网,提高血液管理水平。

  南宁市通过多措并举、综合治理,停止互助献血取得了初步成效

  近年来,随着城乡医疗保障和医疗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临床用血量也逐年攀升,全国许多城市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临床用血紧张局面,作为自愿无偿献血的补充,互助献血应运而生。南宁市从2010年开始实施互助献血以来,年平均增幅达10%左右,互助献血从原来的补充措施转变成临床用血的主要来源和依赖,2014年,南宁市已成为全国互助献血比例最高的首府(省会)城市。过高的互助献血比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血液供需矛盾,但也存在诸多弊端,也制约了自愿无偿献血的健康持续发展。

  自2015年起,南宁市将控制互助献血作为系统工程来抓,通过多措并举、综合治理,取得了初步成效,自愿无偿献血人次、献血量同比增长,互助献血人数、献血量大幅下降。调控措施实施后第一年:自愿无偿全血献血量126420.75U,同比增长47.7%,血小板献血量12991治疗量,同比增张38.3%。全市359个单位团体成功参与献血,同比增长16.9%,团体招募献血者33943人次,同比增加55.6%,团体采血量47763.75U,同比增长67.1%;街头献血量78657U,同比增长38%;南宁市辖6县无偿献血人数4036人次,同比增长57.6%,献血量6147U,同比增长68.8%;400 mL献血率占比47.8%,增长6.7%;献血者满意度97.2%,增长2.7%。

  调控措施实施第二年:自愿无偿全血献血量206213.5U,同比增长63.1%,血小板献血量17439治疗量,同比增长34.2%。全市631个单位团体成功参与献血,同比增长75.8%,团体招募献血者60445人次,同比增加78.1%,团体采血量86691.5U,同比增长81.50%;街头献血量114 386.5U,同比增长45.4%;南宁市辖6县无偿献血人数20886人次,同比增长54.7%,献血量36204U,同比增长57.9%;400 mL献血率占比48.9%,增长1.1%;献血者满意度98.4%,增长1.2%。互助献血比例下降至15.12%。

  2016年末,暂停全市互助献血。2017年3月,南宁市卫计委正式下发《关于暂停开展互助献血工作的通知》。在互助献血大幅控制的基础上,南宁市的采血总量不降反升,2016年,全市献血人数13.18万人次,采集血量21.72万U,同比分别增长了2.84%、10.08%,创历史新高。停止互助献血后,南宁市的无偿献血社会大环境得到净化,血液违法买卖市场和血液安全隐患得到源头治理,市民对无偿献血的认可度增加,保障了临床用血的安全、可及。

热门知识
热门推荐